



第一个坏习惯是在诵经时,只偏爱那些文辞优美的经句,或者在听法时更喜欢听那些有趣的段子和故事,而忽略了对其中含义的深入思考。
要注意的是,这里强调的重点是“只喜欢”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相比抽象的道理,具体的故事更容易理解、记忆和传播。佛陀在讲法时常常使用譬喻和故事的形式,以便让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。

然而,故事仅仅是载体,就像装着珠宝的盒子。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盒子,而忽视了其中的珠宝,岂不是得不偿失?如今,一些人喜欢闲暇时抄写经文以放松心情,顺便练练字。根据佛经的教导,这种行为属于书写经典、传承经典,是非常有福报的行为。
然而,如果仅停留在书写层面,若能进一步思考经文的深刻含义,按照经文的指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,那么所获得的福报和智慧将会更加深厚。


第二个坏习惯是诵经和听法后,认为经文的字面意义无关紧要,只要理解其中的道理就足够了。
这种心态往往导致在与他人分享法义时,讲解不准确、理解偏差,甚至将其原本的意思曲解,最终以“反正意思就是这个意思”草草了事。

佛陀在《金刚经》中把文字比作渡船,修行者可以通过这条船渡过烦恼的海洋,但一旦到达彼岸,就可以放下这条船。“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”然而,在未悟之前,如果随意舍弃文字,或根据自己理解胡乱构造另一条“船”,岂能稳妥安全地渡过修行之海?
蕅益大师曾批评那些标榜自己“不著文字”的修行人,他指出,文字并非本质存在,而是用来传递义理的工具。若在未悟之前就否定文字,反而是在“执著不立”,这本身就是一种执著。



第三个坏习惯是听法后,没有深刻领会便开始修行,结果可能误解经文的真实含义。

佛菩萨与大德们说法时,并非千篇一律,而是根据每个修行者的情况因材施教,传授适合的方便法门。如果修行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,而是盲目地照搬学习,便容易在理解上产生矛盾。
例如,有一位居士曾先后向径山禅师和西堂智藏禅师请教问题。径山禅师的回答总是“无”,而西堂智藏禅师则总是回答“有”。两位禅师的截然相反的答案让这位居士感到困惑。

正如前文所提,佛菩萨在不同的场合,有时提倡“空”,有时强调“有”,其目的是为了破除弟子对“空”或“有”的执著,最终引导修行者达到“空有不执”的中道境界。


第四个坏习惯是“跳级修学”。就像小孩子学走路,不能期望一开始就能独立行走,而是要经历从爬行到被扶着走,再到独立走的过程。修行也是如此,必须循序渐进。
佛陀在不同的阶段为不同的修行者传授不同的法门。对于上根的菩萨,佛陀讲述《华严经》,而对于普通的众生,则从《阿含经》开始,引导他们解决个人的困惑。接下来,《阿弥陀经》《维摩经》等经典帮助罗汉和辟支佛等修行者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。

然而,如果我们心中执着于法的形式、众生的救度、或佛的成就,我们的心灵反而会被无明所束缚。因此,佛陀最后讲述《大般若经》,阐述真实的空性与无自性。
对于普通修行者而言,像六祖慧能大师那样的上根利器是极为少见的。面对“空”的教义,即使理解了其中的深奥含义,也很难知道从何入手。就像未接触过“二进制”概念的人,只会理解“1+1=2”,而无法理解“1+1=10”。

因此,修行必须从基础做起,如守好十善、不犯十恶,做好诵经的礼仪等。



第五个坏习惯是“反向努力”,即对经文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,然后根据这种错误的理解去努力修行。
例如,《阿弥陀经》记载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听闻阿弥陀佛名号,若一日、二日、三日……一心不乱,临终时必定往生极乐世界。

如果佛弟子仅仅停留在“念佛号就能往生”的字面理解上,便会错误地认为只需念佛号就可以不劳而获,忽视了经文的前提条件:“一心不乱”。事实上,念佛号的前提是要能够专心致志,心无杂念。如果能做到这一点,修行其他善法也能积累功德,最终实现自他利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