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智慧】最好的养生,其实就是内心慈悲
05-03 12:00

科学家通过三年的研究,跟踪了近700名百岁老人,发现他们健康长寿的秘诀在于: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。  

这一点,元代医学家罗天益曾言:“心乱则百病生,心静则万病息。”  

当内心混乱,欲望丛生时,病魔就容易上身;而当内心平静、和悦之气升起时,便能免疫百病。  

因此,最好的养生,其实就是培养内心的慈悲。

01
人有了慈悲之心,就会变得宽和

一个慈悲的人,不会斤斤计较。他们总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,宽容待人。即便遭遇冒犯,他们的情绪也不会轻易失控,能够容人、谅人,内心常常处于宁静安和的状态。  

晋代著名养生家葛洪曾说:“常其宽泰自居,恬惔自守,则身安静,灾害不干。”  

内心安宁的人,身体更少出现问题。因为情绪稳定,不会剧烈波动,气血不容易停滞。  

他们宽容待人,放下愤怒、焦虑与恐惧,气血自然畅通。正如所说:“心宽一寸,病退一丈。” 宽恕才是最好的药方。

02
人有了慈悲之心,就会懂得感恩

父母养育我们,岂是理所当然?我们要懂得感恩。同样,万物的给予也不是必然,我们作为自然的一部分,享受的是大自然的恩赐。  

世界并非围绕着我们转动,只有明白这一点,人才会有谦卑之心,才会懂得感恩他人所赐。  

不懂感恩的人,总是唯我独尊,狂妄自大,索取无度,最终贪婪无止境。像周润发、邵逸夫这些富豪,他们因为懂得感恩,选择了裸捐,将财富回馈于公益,以表达对大众的感恩。  

他们从不认为财富是自己的占有,反而谦卑地对待世界,心中没有贪婪,生活却简单通透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到:“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者,‘德全而不危’。”不懂感恩、索求无度的人,终将失德,遭遇祸患。

03
人有了慈悲之心,就会变得善良

唐代名医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说道:“夫养性者,性自为善……性既自善,内外百病皆悉不生,祸乱灾害亦无由作,此养性之大径也。”  保持善良,百病不侵,才是养生的大道。  

李嘉诚退休后致力于公益,穿梭于各大公益组织,传递温暖与快乐。尽管工作忙碌到凌晨,甚至比退休前更为辛劳,他依然充满精神活力。  

他曾说:“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快乐,物质富足只是外在,内心的富足与快乐才是最重要的。”  

现代医学也证明:快乐的心态能显著提升免疫力,增强抗病能力,有助于治愈与预防疾病。拥有仁慈与善良的心,让人收获快乐,延年益寿,成为健康的源泉。

孙思邈还说:“德行不克,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。”  一个人若不注重品德修养,即便服用了灵丹琼浆,也无法延年益寿。  

最好的养生,是养心,养一颗充满慈悲的心。心怀慈悲之人,以爱待人,宽容仁厚,不受物欲所役,不受伤害,心无忧虑,也不惧怕,因此能够长寿。


版权声明: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

已显示全部数据
版权所有@2021功德文化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